然而翻開公司歷年的財務報表,不難發現,佛山照明自2000年增發后,手中持有的現金遠遠超出公司正常生產經營的需要。公司投資股市遭遇虧損后,如今又要嘗試多元化。這不禁讓人懷疑:佛山照明還能否繼續充當一心為股東著想的典范?
現金富余,派現慷慨
佛山照明披露的三季報顯示,截至2009年9月30日,公司持有貨幣資金約9.67億元。與某些自稱資金充裕其實“囊中羞澀”的上市公司不同,佛山照明是真的“有錢”。公司三季末持有的貨幣資金占資產總額的33%,為當期營業收入的171%;與某些賬面資金充裕而實際負債高企的上市公司也不同,佛山照明的資產負債率極低,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長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已經空閑很多年。
然而對于公司“零借款”現象,不同的財務專業人士給予了不同的觀點。東北財經大學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王棣華教授在接受本報筆者采訪時認為:“使用財務杠桿雖然增加了公司的財務風險,但在杠桿效用的作用下會放大財務收益,為股東創造更多的財富。佛山照明現金流如此充裕,完全可以憑借手中的現金抵御財務風險。既然可以放大財務收益,為什么不適度向銀行借款利用財務杠桿呢?這算不算對股東的不負責任?”
另外一位資深的專業人士則對本報筆者說:“財務杠桿看似給佛山照明帶來了賬面上的短暫盈利,但它畢竟實實在在帶來了風險。佛山照明財務策略一向穩健,公司既然現金如此富余,就更沒有必要向銀行借款徒增財務費用了。我認為公司在沒有很好的項目可投資時,應該把多余的現金返還給股東,讓股東尋找更好的投資機會,這才是真正為股東利益著想。”
事實上,與A股市場中某些數年“一毛不拔”的上市公司相比,佛山照明對投資者已經非常慷慨。自1993年上市以來,佛山照明累計派息21.92億元,占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的近70%。
股市投資損失慘重
既然佛山照明的現金如此充裕,公司為什么不把富余現金投資股市賺取投資收益呢?其實佛山照明2009年以前也曾積極地參與證券投資。
2007年初,佛山照明主要做新股申購,但是在牛市的巨大吸引下,公司沒有抵擋住股市的誘惑,放棄新股申購,親自上陣做短線股票投資。
然而在2008年一季度股市幾乎單邊下跌的行情中,佛山照明由于投資水平欠佳損失慘重。公司2008年一季度報告顯示,“受證券市場波動的影響,公司一季度短期股票投資收益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出現虧損”,“經公司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2008年一季度凈利潤約為-7500萬元。”
“金融市場對從事實體經營的上市公司來說,屬于并不擅長的行業。”天相投資首席策略分析師仇彥英在接受本報筆者采訪時說,佛山照明可以仿效雅戈爾,成立專門的投資公司,請專業人士專門負責股權投資、資本運營,從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這也是企業在主業發展遇到瓶頸時的一項發展策略。
多元化投資引爭議
在經歷了股市投資的慘敗后,財務政策一向穩健的佛山照明決定金盆洗手,不再涉足股市。公司管理層也表態要“做實業,老老實實把實業做好”。
然而問題接踵而至:9億元資金存放在銀行,公司的資金使用效率從何談起?
佛山照明董事長兼總經理、主管會計工作負責人鐘信才2009年3月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透漏,2008年底公司曾與韓國的三星公司商談共同投資LED項目,并和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歐司朗及一個美資公司商談合作生產LED芯片。
然而2009年即將進入尾聲,佛山照明在主業LED拓展方面進展如何?本報筆者11月5日和6日多次致電佛山照明,接電話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公司在LED項目目前還沒有進展,項目還在談判中。”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照明雖然在主業拓展舉步不前,但是卻在多元化經營方面嶄露頭角。
9月11日,佛山照明發布公告稱,“公司利用現有企業的條件和基礎,將由傳統的制造型的生產性企業,延伸至新能源資源開發行業,合理調整公司的資金布局和產業結構,爭取未來形成從碳酸鋰提取,到鋰電池材料和鋰電池的生產,逐步形成新能源純電動車的產業鏈。”
對于佛山照明投資2932萬元在青海開發碳酸鋰,涉足炙手可熱的新能源領域,市場噓聲一片。有人認為鹵水提鋰工藝難度很高,項目后續盈利能力難以判斷;也有人認為公司主業發展瓶頸尚未突破就投資新能源領域,屬于跟風,缺乏可行性論證。
筆者于11月6日就公司涉足新能源領域所作的可行性論證方面的問題致電佛山照明,上述接電話的工作人員對筆者說:“你的問題屬于敏感話題,我不便發表言論,一切以公司的公告為主。”
“把大量的現金存放在銀行對投資者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公司雖然想在節能燈行業繼續做大做強,但是燈具市場的成長有限,目前公司的主業發展受到了制約。”長城證券電子元器件行業分析師岳雄偉在接受本報筆者采訪時認為,公司在碳酸鋰項目的初期投資僅幾千萬,與公司近十億的賬上資金來說,影響非常小。但是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這對佛山照明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新能源是市場的熱門,但是越是熱門的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概率越大。雖然企業在投資前都會做大量的可行性論證,但是新領域往往存在較大的變數。看的時候賺錢,進去以后可能就賠錢。當然,求變才能有新的發展,但是就目前來看,中國企業多元化經營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數。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還是應該慎重。”仇彥英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