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鄉電動自行車的迅速普及,眼下一個新興行業電池再生修復業正脫穎而出,并成為電動車服務投資領域里新的熱點而倍受關注。究其原因?原來,市面上一輛普通的電動自行車也就一二千元,并可用上許多年,但占到電動自行車總價值四分之一的蓄電池,一般頂多使用一年左右也就要更換,每年高額的電池費用支出,不得不讓人們去尋求廉價的電池消費渠道。由此,這種化錢不多,用起來與新電池感覺不出兩樣的再生修復電池,就這樣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消費市場。然而,電池再生修復行業幾年下來,如今市場還是濤聲依舊,停滯不前,這實在令人費解和不安。
對于國內電池再生修復市場之奇怪現象,目前社會上有兩種觀點:一種是,電池再生修復本來就沒什么市場,其理由很簡單,電池既然不能用了,就是屬于報廢的舊電池,其本身就沒有可修復再生的可能,所以這樣的行業,生意自然不會好;另一種觀點是,電動車上不能用的電池,大部分屬于暫時性的失效電池,也就是說,它是“假性報廢”,這些所謂的報廢電池,如修理及時,是完全可以修好后重新利用的,因此它應該大有市場。對此,筆者出于好奇,最近還專門作了一番考證。
首先,筆者對電動車廢舊蓄電池有否利用價值作過了解,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是,我國早在五、六十年代,業界就有“蓄電池可再生利用”的定論。同時在歐美等一些發達國家,鉛酸電池的復原處理和回收利用早已成為一個產業鏈,他們不僅安排了大量的人就業,而且也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接著,我對國內電池修復市場進行了摸底,結果固然是,生意清淡,門庭冷落,就連店內設備成擺設的也不在少數,雖然商家個個口口聲聲說修得好,但目前顧客普遍不買單。針對這種奇怪現象,一位加盟帕特動力站的電池再生修復老先生道破了本行業的天機。他說,“其實,修不修得好電池,關鍵還在于技術,但目前大部分商家只顧推銷設備賺錢,不愿化錢去研究技術,加上大部分加盟者,在實際經營中又忽視了修復技術的重要性,我早說過,這樣做的結果只有一個,便是行業信譽掃地,害人害已,把一個好端端的市場給毀了。”事后,筆者先后通過走訪或電話咨詢等方式求證了近二十家電池修復店和加盟單位,結果是,70%商家宣稱,買設備時不用來人,看看說明書便可修好電池;20%商家宣稱,技術上只要現場培訓一二小時即可掌握全部技術;只有10%的商家會反復強調技術培訓很重要,一定要來人,等等,答案基本如同帕特那位老先生所說一般。
由此看來,電池再生修復不是沒有市場,而關鍵在于修復技術的同時跟進與完善,完全依賴設備,忽視了技術的引進和實踐摸索,要想開店賺錢并非易事!
(編輯:全球電池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