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上海世博會開幕。由尚德太陽能電力公司承建的世博園中國館、主題館3.12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并網發電。按上海標準的光照條件計算,太陽能屋面年發電量可達284萬千瓦時,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約10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500噸。
創新成果,必須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鏡頭」頭戴頭套,腳穿鞋套,嘴上還套上口罩,在尚德的電池生產車間里,工作人員全副武裝;潔凈的生產線上,一片片經過精心打磨的太陽能電池魚貫而出。陪同參觀的尚德公司媒體經理張建敏介紹說,尚德的太陽能電池轉換率達19.2%,打破了15年前由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創造的晶硅光伏組件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
「畫外音」“我深知‘中國制造’之短和‘中國制造’之苦,真切希望中國不僅僅掙苦力錢、血汗錢,而且要掙到知識的錢、智慧的錢。”心懷“科技報國”的情懷,施正榮帶領尚德走上了一條拓荒之路。公司在無錫尚德光伏技術研究院的基礎上,還在德國、日本、澳大利亞設立了3個海外研發中心,專攻基礎研發和產業化。目前,尚德已握有20多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申請專利125項,其中發明專利56項。
創新成果,轉換成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去年8月,尚德自主研發的“冥王星”技術投入規模化生產,借助這一尖端技術的產業化,當年,尚德實現產銷704兆瓦,在全球市場占據1/10份額。
制訂標準,為了行業的規范健康發展
「鏡頭」尚德光伏產品檢測中心實驗室的門口,掛著三塊用鏡框鑲嵌的全英文證書,落款分別是美國UL、德國VDE以及中國國家實驗室。到尚德考察洽談的外商看到三張證書,都肅然起敬。
「畫外音」“我們很高興看到世界上最大的晶硅組件制造商建立世界一流的檢測實驗室,在光伏組件質量控制方面起到了帶頭的作用。”UL高級副總裁ScotWebster先生曾這樣評價尚德檢測中心實驗室的組建。目前,由尚德檢測中心出具的產品檢測報告,通行美、德、日等17個國家。
近幾年,由尚德主持或參與制定的國家、行業或地方標準達到11項;隨之而來的是,尚德對國內光伏產業的影響力也從單一產品延伸到生產流程、質量控制、營銷模式等全套行業標準。
集成資源,打開超常規發展的“機會之窗”
「鏡頭」與電池生產車間的井然有序不同,組件工廠里是另一番景象。每一個崗位都滿負荷運轉,工人們上廁所得一路小跑。“今年訂單太多了,每個人都在加班加點地干。”電焊車間領班衛金勝介紹說。
「畫外音」“金融危機后,整個光伏產業面臨重大轉型,即從探索性的示范階段,進入群雄并起的時代,并向著技術市場高度成熟的大規模應用階段邁進。”施正榮認為,配套體系的建立,將直接影響到光伏產業的下一步發展。
基于這一判斷,尚德努力集成各方資源,為下一個超常規發展打開“機會之窗”。今年,他們與國開行簽訂了500億元的全球授信協議;收購了蘇州的一家自動化工廠,緩解了設備之困;分別在美國、歐洲成立了GEMINI和GSF,致力于光伏電站的設計、建設和服務,還與國內的太陽能硅片、玻璃等配套生產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一條以尚德為核心,集合金融、研發、原料、設備、配套零部件等各環節的光伏全產業鏈已初現雛形。根據尚德的“路線圖”,今年的銷售量將同比增長75%,達到1250兆瓦;到2012年,將達到5GW的產能,實現產值500億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