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第15次會議(COP15)12月7日正式在丹麥哥本哈根拉開帷幕,會議規定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減少30%。會議首日發達國家代表分別發言,表示愿意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合適份額”的資金,并希望能達成一份約束性協議。中國領導人將帶著“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愿性減排承諾參會。本周一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明年將推進節能減排,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一位投資人士認為,低碳領域不再是概念上的炒作,很多企業通過投資這個領域已經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隨著我國碳排放指標逐步落實,這些企業將面臨更大的機會。鋰系電池和新能源汽車上市公司就是如此。
鋰系電池是主要發展方向
電池是各種新能源和電網的儲能工具,電池取代燃油發動機被稱為第五次工業革命。電池行業鋰系電池是主要發展方向,鎳氫電池體系則是現階段技術最成熟的動力電池體系。涉及新能源電池及零件的上市公司眾多,如科力遠[17.91 -1.49%]、同濟科技[9.82 -1.70%]、風帆股份[13.19 -2.22%]、杉杉股份[17.41 0.06%]、長城電工[13.73 -1.29%]、中信國安[15.25 -0.91%]、佛塑股份[9.17 -1.08%]、法拉電子[15.70 -1.38%]、中炬高新[10.84 -1.09%]、合肥三洋[23.90 -0.38%]、中國寶安[12.47 -2.04%]、TCL集團[4.82 -1.23%]、德賽電池[11.18 -0.97%]、風華高科[9.26 -0.32%]等。
如億緯鋰能[47.57 1.88%]是國內最大、世界第五的鋰亞電池供應商。鋰亞電池目前主要配套于工業、IT以及軍事領域,未來在汽車電子領域(主要是用于汽車胎壓監測TPMS系統)也將發揮重要作用。據測算,未來三年智能電網投資使得全球智能電表用鋰亞電池年均需求超過1.1億只。目前在黑龍江試點的載波電表中即采用了公司的鋰亞電池。智能水表、智能熱量表等智能儀表的推廣都將增加對鋰亞電池需求。
中炬高新則擁有強大的電池生產技術,但目前對電池生產、投資仍較為謹慎。主要原因是目前國家對電動車補貼政策尚未落實,且國內電動車廠商仍未確定電動(混動)車的技術路線和基本設計框架。但公司已經儲備了2000萬Ah的動力電池產能,且儲備了2萬平方米的工業廠房。憑借著良好的技術實力和現金儲備,一旦政策落實,市場打開,公司將立刻形成產能并供應市場。
此外,德賽電池所處鋰電池和鎳氫電池行業將受益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中科英華[8.06 1.00%]也涉足動力電池,公司生產的鋰電池用電解銅箔國內市場排名第一,達到50%左右,今后有望受益新能源的普及。
新能源汽車前景廣闊
2009年1月中國汽車月銷售量首次超越美國,穩坐世界汽車市場的頭把交椅。目前我國汽車開始由奢侈品轉向消費品,但每年有85%的汽油和20%的柴油被汽車消耗。為了解決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電動汽車的開發愈來愈受各國政府及汽車生產行業重視,競相開發了以動力電池為動力源[9.72 -1.72%]的環保節省型電動汽車。從當前世界各國開發的電動汽車類型來看,主要分為純電動汽車(BEV)、混合動力電動汽車(HEV)和燃料電池電動汽車(FCEV)三種。
我國2009年3月20日發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到2011年中國將形成50萬輛純電動、充電式混合動力和普通型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產能,這為新能源動力汽車及其配套產業帶來發展機遇。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各種形式的新能源汽車(近期主要以混合動力汽車為主)銷量快速上升,我國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為電動汽車的世界中心。
廣發證券行業研究員黎韋清認為,新能源汽車前景廣闊。低碳交通運輸關鍵技術包括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逐漸成為行業內的一支重要力量,建議關注大洋電機[33.99 -1.76%]、科力遠、西藏礦業[24.88 -1.58%]和中信國安。作為傳統內燃機節能減排的威孚高科[17.61 -1.07%]也值得重點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