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美國宣布延遲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雙反”調查的裁定時間,但在諸多業內專家看來,這也意味著中國產業發展面臨的國際競爭環境挑戰日趨嚴峻。
2011年11月10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此發表談話表示,中國政府嚴重關切此案。美國在全球倡導的清潔能源領域主動挑起貿易摩擦,將自身競爭力因素導致的產業發展滯緩問題歸咎于中國產品的競爭,并擬采取限制措施,中國公眾和企業對此強烈不滿。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日前在“第七屆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論壇”上作主旨演講時表示,中國產業發展面臨的整體外部市場環境趨緊。全球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升溫,貿易摩擦有增無減,嚴重阻礙我產品出口和企業“走出去”。
對此,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局長顧春芳在上述論壇上也表示,未來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依然面臨諸多挑戰,挑戰之一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經貿摩擦增多。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外對華貿易保護措施持續擴大和升級,有關國家貿易政策更趨內固,貿易摩擦政治化傾向趨強,濫用貿易救濟措施與各種貿易限制措施保護國內市場的行為增多。”顧春芳稱。
“一方面,國外針對我國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技術壁壘的數量和涉案金額均快速增長,中國加入WTO以來,2002~2010年,我國共遭受貿易救濟調查692起,累計涉案金額高達390億美元。”顧春芳表示,“另一方面,我國面臨貿易摩擦的對象和領域從紡織、輕工等傳統出口產品逐步向鋼鐵、有色、化工產業,以及清潔能源、電子信息等高新產業領域擴展。而且,還涉及到匯率問題、服務貿易、知識產權、投資等更深層的問題。”
顧春芳表示,在上述領域,國外的不公平調查措施和做法,嚴重削弱了我國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顧春芳認為,未來我國產業競爭力提升面臨的另一挑戰是國際市場需求嚴重萎縮,我國外貿企業出口訂單大幅減少,產品出口受阻。顧春芳列舉的一組數據顯示:根據商務部產業安全數據庫統計,2011年1~9月,船舶、電子信息、輕工、紡織等重點監測行業的外貿訂單綜合指數出現大幅下降,其中輕工行業下跌最多,達14.5個百分點。
“根據對東莞地區300家外資工業企業問卷調查,超過七成企業的訂單持平或下降,平均下降幅度高達15%~20%,很多客戶還要求延期出貨。”顧春芳說,“剛剛結束的第110屆廣交會上的信息顯示,成交訂單中,6個月左右的中、短期訂單占比高達88%,長單比重偏低,雖然歐美到會客商有所增長,但觀望詢價者居多,實際成交量分別下降19%和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