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產量冠軍由美國First Solar摘下,但國內及臺灣業者仍保持優勢地位,在全球前10大供應商名單中占據8席,排名順序與2010年相較之下變化不大,10大業者產量合計占全球市場的40%,比上年下滑4個百分點。
目前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的業者已經逐步退出,前10大廠商產量比例下滑似乎有點奇怪,但根據Solarbuzz指出,這是因為2011年有心打入主流的二三線廠商為數眾多,超過350家晶矽和薄膜電池制造商開出數10百萬瓦(MWp),甚至2GWp以上的產能目標,雖然僅少數業者能夠如愿達標,但過于樂觀的心態使太陽能電池的年度產量比2010年暴增33%,業界于是陷入供過于求的泥淖之中,導致產品售價快速下跌。
Solarbuzz指出,以往業者會因為出貨量排名提升感到欣喜,然隨著市場價格下跌,他們現在更注重成本控管,產品外包變得理所當然,這也表示,品牌廠自有產能的變化對公司成本結構的影響相對降低了。即便如此,自有產量還是能發揮某種程度的參考作用,供市場判讀2012年的太陽能產業景氣如何。
Solarbuzz預言,2012年競爭依然激烈,因為國內、臺灣廠商仍會以其價格優勢影響終端市場,而協力廠商代工及加工制造為2011年晶矽產業的一大特色,即便大多數一線廠商自己具有足夠產能供應所有模塊的需求,但他們還是會選擇讓二線廠商代工生產然后貼牌販售,以便將成本壓得更低,外包比例最高者甚至達30%。
國內、歐洲、日本、北美下游模塊廠商對于高效率太陽能電池的強勁需求使臺廠茂迪、昱晶和新日光保持全球前10名地位。臺灣出產的電池以物廉價美聞名,品牌形象良好。沒入榜的升陽科與旺能光電表現也不遜色,與上述3家公司產能合計高達3.6GWp。
此外,美國太陽能業者防堵國內低價產品涌入,要求美國商務部啟動調查,許多把產品出口北美的國內模塊制造商于是緊急改用臺產太陽能電池,在短期內拉高了臺廠的市占率。
Solarbuzz認為,除了很可能成為新勢力的江西賽維外,2012年的排名基本上會維持與2011年相同,而歐洲各國政府補助走向亦仍舊是產業成長速度的重大因素,因此能夠為終端市場提供價錢越低、質量越高的業者,就能在業界出頭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