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浙江省湖州長興縣的街道上,路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電池廣告牌,讓人眼花繚亂。當地人告訴筆者,長興是全國知名的電池生產大縣,幾年前這里有大大小小電池企業200多家,不過現在剩下的只有60家左右,其中上規模的不過數家而已。天能電池集團是當地最大的電池企業,也是中國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商,這家1986年成立的民營企業,已于2007年6月11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大浪淘沙,長興200多家電池企業中為何只有數十家存活下來?只有天能等少數幾家成氣候呢?
和浙江大多數中小企業一樣,長興很多電池企業都是簡單的作坊式加工廠,在市場上走低價競爭路線。早些時候,電池行業還有他們的生存空間。近年來,比亞迪、力神、比克等一批大電池集團迅速發力,搶占了市場。電池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講究規模效應,同時技術更新快,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競爭十分激烈。中小電池企業一方面在成本上不再占有優勢,另一方面缺乏新產品、新技術做支撐,自然會被無情淘汰。
天能能夠在殘酷的競爭中存活下來,原因有很多,有渠道、網絡方面的優勢,有資本的優勢,有地域的優勢,但按照天能電池集團董事長張天任的話,關鍵還是搞好了自主創新,在新產品、新技術開發上下了功夫。
近年來,天能動力通過產學研結合,建立了省級技術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開發出國家重點新產品4項、國家火炬計劃產品3項、省級新產品59項,申請技術專利33項。這家企業非常明智地抓住了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實現戰略轉型,積極進軍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領域,并頗有斬獲。
目前,配裝天能動力電池的電動汽車正在上海世博會場館示范運行。上海世博會電動汽車所使用的天能電池,是天能集團博士后工作站最新研制的稀土硅膠蓄電池,重量輕、容量大,循環壽命長;一致性、可靠性、穩定性好。在大力發展稀土硅膠電池的同時,天能集團與哈工大合作,積極進行超級鉛酸電池的研發。此外,天能集團還積極拓展鎳氫、鋰電池等領域。配裝天能集團自主研發的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的純電動汽車,充一次電可行駛200公里,循環壽命達1500次。
對于任何企業、產業來說,研發是根基,創新是生命和源泉。天能的崛起與在長興曇花一現的一大批電池企業形成鮮明對比,這就是對企業創新與否的回報。
談到電動汽車發展的瓶頸,大家都會想到電池。筆者也常常從一些汽車企業人士口中聽到這樣的話:電池等關鍵零部件拖了電動汽車的后腿。但是,光抱怨是沒有用的,我們更需要的是解決方案。跨國電池巨頭已經以各種方式滲透到中國市場,本土電池企業要活下去,中國電動汽車產業要振興,必須搞好自主創新,拿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技術來。我們需要有創新意識和強大研發實力的電池企業。政府應該在這方面對電池企業多加鼓勵和引導,整車廠則應該給他們創造機會,進行聯合開發。
